帛书老子注读

帛书老子注读

Ximages/Douban/s34212072.jpg|200

属性 内容
ISBN 9787899040812
作者 秦波
出版时间 2022-01-27
出版社
来源
评分 9.2
评星 ⭐⭐⭐⭐

简介

内容简介

1973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,其中就包括《道德经》,分甲乙两个版本。经整理复原后人们发现,该版本与当下流行的《道德经》,存在数百处差异,部分差异甚至是颠覆性的。如今本开篇第一句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帛书版在篇中靠后的位置,而且是“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”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大器晚成”,帛书版是“大器免成”。如常被引用的“多言数穷”,帛书版是“多闻数穷”;“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”,其实是“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”。如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,帛书版是“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,意义完全相反!孰是孰非,何去何从?本书作者从闻道者的视角进行解析,详细列举帛书与今本多达139处重大差异并作说明,论证详实,令人信服。《道经》部分已在知乎问答发表,半年即获得超过15万人收藏。先有道,后有《道德经》。大道常存不改,经文虽有差异,闻道则能知之。本书作者以...(展开全部)1973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,其中就包括《道德经》,分甲乙两个版本。经整理复原后人们发现,该版本与当下流行的《道德经》,存在数百处差异,部分差异甚至是颠覆性的。如今本开篇第一句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帛书版在篇中靠后的位置,而且是“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”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大器晚成”,帛书版是“大器免成”。如常被引用的“多言数穷”,帛书版是“多闻数穷”;“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”,其实是“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”。如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,帛书版是“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,意义完全相反!孰是孰非,何去何从?本书作者从闻道者的视角进行解析,详细列举帛书与今本多达139处重大差异并作说明,论证详实,令人信服。《道经》部分已在知乎问答发表,半年即获得超过15万人收藏。先有道,后有《道德经》。大道常存不改,经文虽有差异,闻道则能知之。本书作者以自身领悟的本源之道为依托,以 “近古存真”的马王堆帛书为底本,对《道德经》进行版本校正与注读。十年悟道之作,其文大有可观!秦波,1981年生,湖北襄阳人,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。道文化研修者、践行者,对道家经典钻研尤深。2017年出版《60问读懂道德经》一书,同年创办“国际道学网”,不遗余力传播道家文化,目前学习群拥有会员3千余人。现主要在知乎宣讲《道德经》与《庄子》,成书《帛书老子注读》、《庄子注读》。知乎专栏“道家大师兄”,关注者近十万。

目录


  - 目录
  - 德经注读	5
  - 一、	道、德是这样沦丧的(今38章)
  - 二、	无人赞赏,才是最大的赞赏(今39章)
  - 三、	大道无名,因人高下而有差(今41章)
  - 四、	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(今40章)
  - 五、	万物负阴而抱阳,以虚而至中和(今42章)
  - 六、	不言之教,更胜言传身教(今43章)
  - 七、	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(今44章)
  - 八、	清静可以为天下正(今45章)
  - 九、	真正的富足,在于心态(今46章)
  - 十、	不出户,为何能知天下?(今47章)
  - 十一、	无为,方能无所不为(今48章)
  - 十二、	恒德,不会因人而异(今49章)
  - 十三、	保养生命,首要保全心神(今50章)
  - 十四、	万物最好的状态,是自然(今51章)
  - 十五、	掌握了道,也就掌握了万物(今52章)
  - 十六、	不走正道而成功,是谓盗(今53章)
  - 十七、	道通为一,贯彻天下(今54章)
  - 十八、	过于壮盛,必然速亡(今55章)
  - 十九、	公正无私,天下之至贵(今56章)
  - 二十、	中正可以治国,无为可以取天下(今57章)
  - 二十一、	不能长治久安,是因为失“正”(今58章)
  - 二十二、	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也(今59章)
  - 二十三、	治大国若烹小鲜(今60章)
  - 二十四、	静能制动,雌能胜雄(今61章)
  - 二十五、	有道,比有礼更重要(今62章)
  - 二十六、	要成大事,先做小事(今63章)
  - 二十七、	事成于惧,而败于忽(今64章)
  - 二十八、	幸福人生,不需要聪明(今65章)
  - 二十九、	不争,才是最高明的争(今66章)
  - 三十、	小邦寡民,不是乌托邦(今80章)
  - 三十一、	成就自己的最高形式,是成就他人(今81章)
  - 三十二、	道家三宝:慈、俭、不敢为天下先(今67章)
  - 三十三、	不争,才能做到善用人(今68章)
  - 三十四、	最大的祸事,是不懂得节制(今69章)
  - 三十五、	最简单,要做到反而最难(今70章)
  - 三十六、	明道,从认知自己的局限开始(今71章)
  - 三十七、	强力威压,只会得到厌憎(今72章)
  - 三十八、	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(今73章)
  - 三十九、	替天行道,往往伤到自己(今74章)
  - 四十、	厚待自己,但不要压迫别人(今75章)
  - 四十一、	柔弱,是“生”的象征(今76章)
  - 四十二、	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(今77章)
  - 四十三、	柔弱胜刚强,易知却难行(今78章)
  - 四十四、	天道无亲,恒与善人(今79章)
  - 道经注读
  - 四十五、	道,不是玄(今1章)
  - 四十六、	道,不是阴阳(今2章)
  - 四十七、	守住本根,天下自宁(今3章)
  - 四十八、	唯有虚空,可容万物(今4章)
  - 四十九、	“不仁”方是大爱(今5章)
  - 五十、	谷神不死,万物不穷(今6章)
  - 五十一、	不自生而得长生,无私而成其私(今7章)
  - 五十二、	“上善若水”与儒道理念之争(今8章)
  - 五十三、	功成容易,身退难(今9章)
  - 五十四、	修道者观照自身的六大准则(今10章)
  - 五十五、	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(今11章)
  - 五十六、	欲望,遮蔽人向道的途径(今12章)
  - 五十七、	养生,比治理天下更重要(今13章)
  - 五十八、	执“今”之道还是执“古”之道?(今14章)
  - 五十九、	老子眼中的有道者,是什么表现?(今15章)
  - 六十、	观天地万物,在于“观复”(今16章)
  - 六十一、	对我们最好的,反而感受不到(今17章)
  - 六十二、	道家“绝仁弃义”的内在逻辑(今18章)
  - 六十三、	为什么要“绝圣弃智”?(今19章)
  - 六十四、	有道之人与俗人有什么不一样?(今20章)
  - 六十五、	古人是如何觉知有“道”的?(今21章)
  - 六十六、	一己之力易穷尽,建功立业难有成(今24章)
  - 六十七、	道家追求的不是“委曲求全”(今22章)
  - 六十八、	越是领导者,越要讲道、德(今23章)
  - 六十九、	什么是“道法自然”?(今25章)
  - 七十、	不离辎重,才能活得轻松(今26章)
  - 七十一、	什么样的人,可称为“善人”?(今27章)
  - 七十二、	如何具备“恒德”?(今28章)
  - 七十三、	天下不可平,为者败之(今29章)
  - 七十四、	真正的强者,不会逞强(今30章)
  - 七十五、	杀伤之器勿轻用,更不能喜欢用(今31章)
  - 七十六、	面对自然规则,人要学会知止(今32章)
  - 七十七、	知人与自知,哪个更高明?(今33章)
  - 七十八、	无私欲,才能成就伟大(今34章)
  - 七十九、	道凭什么吸引人来归附?(今35章)
  - 八十、	失去德,道术也就成了阴谋(今36章)
  - 八十一、	真实,是中正不倚的基础(今37章)
  - 附录:帛书《老子》注音版